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无忧购】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各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更是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乘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东风,通过职业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和一揽子职教政策、提质培优项目、“双高”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

  一、中职学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21年底,全国共有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7294所,约占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总数的33.32%;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488.99万人,约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35.08%;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1311.81万人,约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3.49%。

  2。基础教育作用进一步发挥。10年来,中职就业率(含升学)持续在96%以上;近年来,每年招收的500多万高职学生中,超过一半是来自中职学校的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针对2020年全国近2万名中职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约65%的中职学生升入高等院校,其中55%的学生升入大专,10%的学生升入本科。

  3。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2021年底,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69.54万人,生师比18.86:1,“双师型”专任教师38.6万人,占专业(技能)课程专任教师55.51%;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94%;50岁以下专任教师55.6万人,占比将近80%,中青年正成为职教教师队伍骨干力量。

  4。社会服务参与度进一步提高。10年来,中职学校立足区域产业升级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社会救助对象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了数千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服务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转移、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化、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技术技能提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5。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加。2020年,职业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4446.34亿元,中职学校投入2871亿元,占职业院校经费总投入的64.57%,占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的34.08%。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的发展困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面对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要求,囿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偏见,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在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县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履职缺位。在欠发达地区,县级党委政府重普轻职现象普遍存在,县域中职学校普遍没有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应有的重视,中职教育很少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地方教育附加等方面的规定没有落实,办学经费时常得不到有效保障,县级新闻媒体对中职教育的宣传报道也少之又少。

  2。办学条件不能支撑县域高中阶段教育职普协调发展。全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的仅有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学校生师比不达标,近半数的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不达标,超过一半的学校实训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训教学需要,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差,甚至有少部分县域中职学校二三十年没有固定校址、没有校园校舍产权。

  3。专业设置没有深度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欠发达地区,不少县域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错位严重、缺乏有效关联,部分中职学校盲目跟风,同一地区校际专业同类化、低质化现象普遍,导致职业教育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功能缺失,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在当地的就业创业。

  4。师资队伍难以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近年来,伴随着县域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师资队伍难以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逐渐显现,不少学校出现了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中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双师型”教师不足等现象,加之一些地方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上的“土政策”,部分学校教师多年缺编三分之一,一线教师职称晋升无望,极大影响了教师干事创业热情。

  5。对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不足。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尤其是在与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合作时,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外加欠发达地区规模以上企业不多,该类地区县域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程度非常低、模式非常少,不少学校的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接受企业少量设备捐赠,远未发挥出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作用,很难做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6。职业培训没有精准匹配社会成员技能提升需求。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受限于自身办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因素,加之社会培训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该类地区县域中职学校的职业培训普遍存在培训项目吸引力不强、培训方式刻板、培训对象来源单一等问题,与社会成员技能提升的需求匹配不够精准。

  三、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的发展对策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高水平的保障措施,真正形成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针对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督导督察,采用“长牙齿”的措施督促县级政府切实履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定职责。一是实行高位督导督察,让职业教育专项督察“长牙齿”、常态化,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与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政绩挂钩,通过国家、省级层面的督导督察督办,提高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督促地方政府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位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中职学校的提质升级。二是加强执法检查,监督地方政府严格履行《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责,根据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质量等落实职业教育经费,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三是引导新闻宣传,引导地方宣传部门、网信部门广泛调用当地新闻媒体、宣传媒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报道频次,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认可度、美誉度,为建设当地“一体两翼”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2。创新教师引进方式,朝着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目标优化师资队伍。一要结合中职教育发展需要核定教师编制、核准岗位结构比例,加快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匹配的岗位设置和职务(职称)评聘制度,适当提高中职学校的师生比和专业技术岗位中高级职称比例,解决因岗位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一线教师无法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问题。二要给予学校用人自主权,允许学校根据发展需求自行招聘专业教师,政府解决编制问题。三要试行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专业教师,对招聘教师的要求侧重于企业经历、实践能力、实操水平而不是过分看重学历层次。四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协调行业企业为学校引进能工巧匠,给予学校相应的资金支持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职、兼职。

  3。加大企业激励,凭借“真金白银”的实惠吸引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地方政府要出台本地的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企业,按照《职业教育法》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给予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让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中职学校要积极与本地行业企业尤其是特色产业领域的企业联系,引导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为合作企业提供场地、智力和人力支持,采用“引企入校”“前店后厂”“教学工厂”等模式缓解企业发展的场地问题,通过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方式缓解企业发展的员工短缺问题,为合作单位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合作项目的不断深化,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4。坚持统筹规划,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要求优化区域专业设置。地方政府要切实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中职学校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导向调整办学方向,推动县域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同频共振。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专业审批程序,统筹规划本区域专业设置结构,引导中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优势错位设置、优势发展、特色举办本校专业,避免造成人才过剩,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区域竞争优势。中职学校要持续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入调研、主动对接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实际优化专业设置,淘汰升学困难、就业无门的专业,新增与区域人才紧缺的产业发展相对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专业,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凸显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5。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一要加强1+X证书的申报、培训、取证工作,拓宽1+X证书的受众面,让更多社会成员通过1+X证书制度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掌握就业创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二要广泛承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的培训项目,提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社会群体、待就业再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三要立足乡村振兴需要,面向长期失业青年、农村留守妇女、大龄失业人员等,开发周期短、需求大、易就业的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广大农村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四要着眼于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更新,扎实开展企业需求调研、拟开展培训项目论证,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安全生产教育、技能提升培训、新技术技能培训、特定岗位专项培训等,增强企业职工对设备升级、技术更新的适应性,促进企业职工岗位技术技能水平、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张素君,山西省汾阳市高级职业中学办公室主任,山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14年来专注于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研究。

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