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C剑桥国际高中常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无忧购】
1月5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联合博辞教育主办的新浪&微博2022教育盛典▪国际教育峰会在北京盛大启幕。回望压力与挑战并存的2022年,政策、经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际教育行业从行业规则、学校模式到市场迭代等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变化。本届峰会聚力国际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领导者、教育大咖等100+专业人士,以“变革新时代 重塑新生态”为主题,共同聚焦国际教育新时代新变化,从全球素养教育实践、校园教学变革、留学趋势、建设创新型学校等角度出发,现场论道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升级之路。
ULC剑桥国际高中执行校长常燕出席本届峰会,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2022新浪微博教育盛典国际教育峰会的线上专访间,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ULC剑桥国际高中执行校长常燕,常校长,欢迎您,首先请您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常燕:大家好,如主持人介绍,我是ULC剑桥国际高中的常燕老师。
主持人:首先欢迎常校长来到我们专访间,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全球变局下应该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您对此有什么样的见解?
常燕:感谢,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应该说全球变局,这个“变”很精准,因为经常在变,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整个社会、国家,到家庭、个人,都在这种不确定性下,都要去适应这样的一个大环境。在中国办学,我们首先要立足于本土政策,包括我们的整个大环境。作为国际教育的从业者,我们很高兴看到,我们国家依旧秉持着鼓励对外开放的大方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做国际教育的还是很有前景的。
如何培养国际化的学生?无论是近期国家导向,还是从我们自身的办学经验上讲,其实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怎么样从‘应试’转向更为全面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国际化教育里边,实际上也是大家经常提的“全人教育”,还有比较新的一个词,叫“全球胜任力”。
那么,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我们说,中国根,加上中国魂,加上国际公民概念,才能培养出全人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公民,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培养目标。几乎所有学校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因为中国根、中国魂,它指的并不仅仅是“能讲母语”,应该说从文化到历史,都应该植入到孩子们的课程当中去。国际公民,也并不仅仅是“会用英文”,它更多的是指如何批判性看待很多的事物,去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如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好的,谢谢,谢谢您的分享,今年海外名校录取的倾向都有哪些改变,哪些能力可以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申请过程中抢占先机,请您分享一下。
常燕:在2022年中国学生八大热门留学目的地榜单上,排在最前面的是美国,其次是澳大利亚,然后是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俄罗斯和法国。这的确与ULC这么多年的升学数据相符。美国热门度不减,与此同时,英国这两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疫情这三年期间,我们看到,选择英国和英联邦的学生更多了。随着我们刚刚提到的这种全人教育,我们鼓励孩子们去追寻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很多小众一些的国家和专业也全面开花,包括刚刚提到的像日本、法国、德国,这个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我们学校的学生也都有去往这些地方,他们可以选择全球各地认同A Level成绩的大学。所以从趋势上讲,包括我刚讲到的国家的整个开放的政策,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我们相信会回到疫情前的大学录取状态,就是“以美英加澳为主流,其他小众专业和国家继续全面开花”的形势。
您刚刚说到的第二个,要有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让孩子们去抢占先机?其实,我前几天刚参加的行业大会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从很多的这种课程上来讲,学术能力和语言能力依然是排在前边。因为毕竟有考试形式的选拔在前,而且孩子们将来是要去到外国的,所以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肯定是一个硬性的条件。还有一个蛮重要的,我把它叫“察觉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些孩子,他可能从小到大什么都好,数理化什么都是A,但是不清楚“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很多申报过程中,大学的招生官很想看到申请者与众不同的地方,申请者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很多中国的孩子,学术能力并不差,但是如果想抢占先机,他其实越早地察觉“我的优势、劣势”,“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将来想做什么”,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能力,我们说这个会使他锦上添花。
实际上,这些能力都涉及到“规划“,无论是家庭对孩子的规划,还是说学校对学生的规划。用我们ULC举例,我们一般九、十年级,就是高中前两年,主要是语言提升和方向探索。通过不同的选修课,学生能够尽量快地找到自己将来的一个方向。在学业负担没有那么重的情况下,通过这样的分阶段实施,通常可以让学生在十一、十二年级的时候,不需要额外操心语言,且有了一定的方向。在高中后两年,学生开始提升自己的学业能力,去参加各种竞赛,心无旁骛地去备考,在升学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挖掘、察觉自我。国外的录取,并不像中国的,成绩出来后再,通常是在最终成绩出来前拿到(预)录取,这意味着学生呈现给招生官的个人特质也很重要。
综合来说,在高中三年到四年中,学生需要发展语言、学术,以及察觉自己的能力。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最后一个问题是2023年已经到来,请您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一下您对2023年国际教育发展的展望。
常燕:关键词,第一个我可能会用“乐观”,我刚刚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也有讲到,基于现在的全球变局:首先是我们接受与病毒共存了,我们也看到,今年1月份以来的变化,以及国家对国际教育的支持和扶持。所以,对发展前景,我们是持“乐观”的态度。
第二个,我觉得是“高质量”。为什么用这样一个词?从双减以来,尤其是国家对国际化教育的规范化,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从结果上讲,国家是希望有更优质的,更能赢得学生、家长口碑的,能够真正地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校留存下来,并从这个角度大力地去扶持行业。所以我相信,这个行业会越做越好,也会越做越精,它的准入门槛、评估体系、发展规划,会在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日臻完善。在整个市场监督之下,好的会更好,做不好的会逐渐被淘汰。这是第二个关键词,保留这种“高质量”的机构和学校。
最后一个关键词,就是“多样化”。实际上,近期国家教育相关的政策反复地提到,我们前面说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校不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或者说学生不再一试就定终身。我们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兴趣、特长,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以及学习方式。这并不仅仅是说,很多学校已经在做。比如,一所学校可以提供多种课程,也可以在一个社区里提供不同的学校。在过去的疫情形势下,我们尝试了线上课、线下课并存,将来可能有更多的学习方式等等。总之,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搭建“多样化”成长平台,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实现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求学梦想,这是我对国际教育未来的展望,谢谢。
主持人:好的,谢谢,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今天我们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也感谢我们各位网友的观看,谢谢大家,谢谢您。
常燕:谢谢。
至此,新浪&微博2022国际教育秋冬巡展圆满落幕。接下来,新浪&微博2023国际教育春季巡展首站将于3月4日在上海举行,届时将邀请更多优质的学校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敬请期待!
新浪声明:以上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